新型城镇化下低碳节能在大型公共建筑业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很快,数据显示,2000~2010年城镇化率从36.22%提高到49.68%,年均提高1.35个百分点,10年间城镇人口增长了1.9亿。而2011年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将城镇化率从30%提高到60%,英国用了180年,美国用了90年,日本用了60年,我国大约只需要30年。
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值得称道,质量却有待提高。近几年我国城镇化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垃圾围城、污染严重等等成了城市通病。如何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到底应该遵循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在不久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其中, 城镇化的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将为绿色人居、建筑节能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它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来建设低碳社会,维持生态平衡。所以,低碳经济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化革命之后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同时作为一种具有包容性增长的生产方式,它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现在产业优化升级和调整国民经济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经济水平发展较低,人均GDP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13亿的庞大人口基数,且尚有2365万人均年收入低于683元人民币的贫困人口。发展经济,创造就业,低碳节能,绿色环保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肃课题。
按照《2012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中介绍,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2011年上半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达43111亿元,同比增长26.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57.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5.5%。但同时建筑业耗能已逐渐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建筑业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之一。每年超过20亿平方米的新建建筑量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其中只有15%-20%执行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可见,建筑业的低碳节能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一组数据:以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建筑虽然面积只占北京市民用建筑总面积的5%,但其电耗却占到了全市民用建筑总用电量的25%,其中空调能耗就占了总能耗的50%左右。因此,实际上倡导低碳节能应该从建筑业,特别是从大型公共建筑业开始。
不管从存量还是从增量来看,大型公共建筑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针对不同的气候特征、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应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重点抓住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资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及产业化等关键领域,强化低碳节能在大型公共建筑业的应用与监督。
建筑业的低碳节能体现在从建筑物的设计、建设、供暖、照明等各个环节,通过节能,既满足人们生活对温度、湿度、气流、亮度、空气质量的要求,又不浪费能源,实现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主要有以下一些途径:
1. 采暖和制冷能耗的节能。
在建筑能耗中,采暖和制冷能耗占据较大比例。先看采暖能耗,据相关的研究数据,采暖能耗占我国北方地区建筑能耗的50%以上;在实施建筑节能标准前建造的建筑,冬季采暖平均热指标在30-50W/㎡。随着家庭空调保有量的迅速提高,我国的制冷能耗持续增加。从建筑类型上看,公共建筑的能耗水平大大高于居住建筑。
上述事实说明,建筑能耗主要是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采暖和制冷;从建筑物类型看则是公共建筑。因此,建筑节能的重点应当放在采暖和制冷环节,特别是公共建筑节能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进展不大。例如,与北京冬天气候条件相近的德国,每天平方米建筑的采暖能耗标准,已经由1984年前的 24.0-30.8KG标准煤下降到2001年的3.7-8.6KG标准煤,下降了2/3多;而北京一直是22.45KG标准煤。我们北方地区建筑采暖能耗为北欧相同气候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2-3倍。这也说明,我们的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2. 优化建筑设计。
设计是建筑节能的源头,建筑设计的不同会导致能耗的巨大差别。建筑造型及围护结构对建筑物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直接影响有建筑物与外部环境的热量交换、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等。
例如加大外窗面积,增加自然采光条件,在冬季可获得更多的太阳光,但阳光也会照进,空调能耗增加,夜间成为散热口。有研究显示,国外已开发出建筑能耗模拟预测和优化软件,并将其作为推广建筑节能的最有效技术措施。
3. 推广使用新型建筑围护结构材料和部品。
新型建筑围护结构材料和部品包括外墙保温和隔热、屋顶保温与隔热、热物量性能优异的外窗和玻璃幕墙、智能外遮阳装置等。如,为减少夏季透过外窗和玻璃幕墙的太阳辐射,在冬季又适当地接收太阳辐射,在可调节外遮阳装置和玻璃夹层中间设置可调节遮阳装置。在外遮阳板或外层玻璃表面安置太阳能电池,还可将遮挡住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利用建筑围护结构蓄存热量,夜间室外空气通过楼板空洞通风使楼板冷却,白天用冷却了的楼板只收室内热量。通过上述各项技术的有机结合,在某些非潮湿地区可以建造出所谓的“零能耗”建筑,即不消耗常规能源就可以维持室内的舒适环境,并通过太阳能解决夜间照明。
在国外也有很好的范例,荷兰有个太阳村,这个太阳村有6千户居民,每一户居民在屋顶上都有光板收集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成冬季的热能和夏季的制冷。它的墙暖和地暖都是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因素自动调节。每一户有雨水的集成罐,把雨水经过过滤以后再使用,用雨水进行绿化,用雨水冲厕,用雨水洗衣,把厨房里的垃圾和卫生间的污水,通过技术的转化,形成了沼气,厨房燃烧的能源真正实现了零排放,真正实现了低碳绿色。
4. 节能灯和节能灯具的推广使用。
在一般的商业建筑中,照明能耗已占到建筑总能耗的30-40%,仅次于空调能耗,而且照明灯源所散发的热能还是空调冷负荷的主要组成部分。商业建筑在规划初期应引入整体照明节能的理念,合理选择光源、合理进行自然采光、合理设计空间照度,以及合理进行照明系统的控制和管理。
节约照明用电对建筑节能有重大意义。照明控制是实现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改善照明控制可大幅度减少照明电耗。国外采用照度传感器对光源进行连续调节,实现了很好的节能效果。使这种系统国产化,降低成本,未来不久应能在我国广泛推广并产生较好的节能效果。
5. 提高建筑质量,争做百年建筑。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们国家现在的平均建筑寿命是30年,而美国是125年,英国是85年,法国是80年。也就是说,在相同的面积上,如果盖了建筑,人家一百年盖一个建筑,我们一百年在这个土地上能做三次和四次的拆建,这种拆建是最大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所以,从低碳节能的角度,我们把好质量关,做百年建筑就是推动低碳节能的最好方式。
6. 商业运营中的节能方式。
大型商业建筑节能的关键是运营管理。在购物中心、酒店、电影院、体育场馆、餐厅等公共场所,大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如,不用“一次性产品”活动,并以可以重复使用的产品替代一次性产品。夏季推行商场、娱乐场所的空调提高1度,严格执行夏季室内温度26℃的规定。书店里推广图书打包的服务方式,大大降低了塑料袋的使用,同时向广大会员推广可循环使用的环保袋。在办公区推广短时间不用电脑的情况下启用“睡眠”模式,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响、打印机等外围设备,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办公用纸的二次利用等等。出台“低碳产品”认定办法,举办低碳设计大赛,培养设计师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意识”,以低碳设计带动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发展。
7. 公众的参与。
在商场里、在大型活动中宣传低碳环保的理念与生活方式,如选购冰箱时选无氟冰箱,选购电池选购环保电池,选择无磷洗衣粉,少用或不用洗洁精等,公交出行,地铁出行。低碳生活是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过一种低能量、低消耗、少浪费或没有浪费的生活。选择“低碳生活”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
中国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环保的理念,包括在大型活动中宣传这一理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主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主题;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传播“绿色大运、低碳大运”的理念。
中国现在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未来将有几亿人口由农民变为市民,城镇将成为未来我国碳排放和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领域,城镇化发展模式对碳排放具有锁定效应,对我们低碳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低碳节能既是政府和民众的职责,同时需要建筑业的积极参与和实践,强化低碳节能在大型公共建筑业的应用与监督,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让我国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在线留言